期刊文献
对于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转化的认识,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但是土壤微生物如何从分子水平调控DOM的转化,以及该调控过程是否受施肥等管理措施的影响目前仍不清楚。
由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明团队采集了31年不施肥、施用化肥、施用有机肥3类红壤水稻土,采用基于反应组(reactomics)模型的配对质量距离(paired mass distance, PMD)分析,结合机器学习、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等手段,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红壤水稻土DOM分子转化潜力变化。研究首先定义了DOM的分子最大转化次数(the maximum transformation number, MTN)和分子转化潜力(molecular transformation potential, MTRP)概念;发现与不施肥对照比较,长期施肥显著提高了红壤水稻土DOM的分子转化潜力,有机肥处理DOM的平均MTN提高了260%,化肥处理平均MTN提高了193%;DOM分子转化潜力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类,其中DOM的分子特征如O/C比、H/C比等可以精准预测低转化潜力的DOM分子转化,而中、高转化潜力DOM分子的转化可能更易受微生物影响;且不同施肥处理下,关键微生物类群与不同转化潜力的DOM中的木质素合成功能,以及有机碳的分解功能等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的从DOM分子转化水平理解红壤稻田土壤碳循环过程机制。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旗下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上,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以及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
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水稻土可溶性有机质转化潜力的影响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地址:中国江苏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优路298号 邮编:211135
电话:025-86881114 传真:025-86881000 Mail:iss@iss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