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湿地是地球上固碳效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以3‒13%的陆地面积,储存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土壤有机碳。然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的时空格局及其对全球陆地碳汇的贡献尚不明确,主要原因是目前主流的全球碳收支模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刻画十分有限,这不但限制了湿地乃至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的精度,也制约了湿地的科学管理。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丁维新研究员团队基于全球原位观测数据,绘制了湿地水位时空分布图,结合环境因子数据库和机器学习方法评估了全球湿地碳汇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发现,2000‒2020年全球湿地的平均固碳速率达到1004 Tg C year–1,其中70%来自热带湿地。2005年以前,全球湿地碳汇呈下降趋势,此后则逐步回升。过去20年,北半球中高纬度湿地碳汇持续增加,相反热带和南半球中高纬度湿地则呈下降趋势,总体上全球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不同区域湿地碳汇的差异主要受水文要素驱动,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日益加剧的水文极端事件将削弱湿地碳汇的韧性及其所支撑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俊杰为第一作者,袁俊吉研究员和丁维新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22709、42177301、U24A20628)和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BK20230050)等项目的资助。
图1 全球湿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空间分布格局
图2 全球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的时间变化规律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地址:中国江苏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优路298号 邮编:211135
电话:025-86881114 传真:025-86881000 Mail:iss@iss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