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条例》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条例实施细则》(科发规字〔2024〕39号),拟推荐“红壤区农田退化阻控和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突破”作为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科技攻关奖)候选者,现按要求进行公示(详见附件)。
自公布之日起7个自然日为异议期。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候选者的成果真实性、水平、创新性及贡献等如有异议,应以书面形式并实名向本单位提出。
以单位名义提出的异议,应在异议材料上加盖单位公章,签署法定代表人姓名,并写明联系人地址、电话和电子信箱。以个人名义提出的异议,应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工作单位、联系地址、电话和电子信箱。
凡表明真实身份、如实提出异议意见、提供必要证明材料的异议为有效异议。我们将对异议受理截止期前受理的有效异议进行核实处理,对异议提出者予以严格保密。
联 系 人:李秀华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优路298号
联系电话:13601461377
E-mail:xhli@issas.ac.cn
公示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025年10月9日
红壤区农田退化阻控和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突破
(科技攻关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1、推荐意见
针对南方红壤区土壤酸化加剧、氮磷养分利用率低及重金属消减困难制约作物产能与质量的关键瓶颈问题,团队开展了关键科技攻关。提出了酸性土壤-作物养分协同高效利用与重金属精准调控的新机制和新策略,研发了适用于红壤区的精准降酸和长效抑酸、降酸培肥与养分增效,以及精准降镉和低成本利用的新技术及其配套新产品,集成创建了“降酸培肥减污协同增效”新模式,在江西湖南等南方多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提升区域耕地质量与粮食产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突出成就,我单位推荐“红壤区农田退化阻控和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突破”为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科技攻关奖)候选者。
2、主要发明专利列表
序号 |
发明专利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1 |
利用生物结皮改良坡耕地酸化土壤的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 |
中国 |
ZL202411710188.9 |
2025-07-15 |
吴永红;赵洪猛;沈仁芳 |
有效 |
2 |
一种维持酸性农田根区土壤适宜pH长期稳定的方法 |
中国 |
ZL202310322778.3 |
2023-10-20 |
徐仁扣;闫静 |
有效 |
3 |
一株阮杆菌及其应用 |
中国 |
ZL202111114430.2 |
2023-07-18 |
赵学强;李小莉;董晓英;沈仁芳 |
有效 |
4 |
一种可检测多种毒力基因的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芯片及其检测方法 |
中国 |
ZL202211722466.3 |
2023-12-05 |
朱永官;谢舒婷;丁龙君;乔敏 |
有效 |
5 |
一种多功能酸性土壤调理剂及其制备与应用方法 |
中国 |
ZL202411435975.7 |
2025-06-06 |
时仁勇;程欢;李九玉;徐仁扣 |
有效 |
6 |
水稻OsNAC42基因在调控籽粒镉积累量中的应用、sgRNA、重组载体及其应用 |
中国 |
ZL202310050027.0 |
2025-06-20 |
沈仁芳;朱晓芳;刘雨松;陶烨 |
有效 |
7 |
一种田间条件改良酸性土壤确定石灰需要量的方法 |
中国 |
ZL202411126203.5 |
2025-08-22 |
李科伟;徐仁扣;郭琳钰;闫静 |
有效 |
8 |
一种降低农作物中重金属累积值的方法及系统 |
中国 |
ZL202111536609.7 |
2022-09-30 |
杨阳;陈卫平;王美娥 |
有效 |
9 |
Targetedand long-lasting passivation material for soil cadmium immobilization,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 |
美国 |
US 12,201,961 B1 |
2025-01-21 |
王兴祥;王玉荣;丁昌峰;何丽琴;李自耀 |
有效 |
10 |
一种减少农田氮肥用量和氨挥发损失的方法 |
中国 |
ZL202010783702.7 |
2022-08-02 |
沈健林;朱潇;王娟;李勇;吴金水 |
有效 |
3、其他知识产权和标准等列表
序号 |
类型 |
名称 |
著录信息 |
全部完成人 |
1 |
专著 |
中国土壤微生物组(上、下两册) |
ISBN 978-7-308-22152-8 |
朱永官;沈仁芳 |
2 |
论文 |
Root microbiota confers rice resistance to aluminium toxicity and phosphorus deficiency in acidic soils |
Nature Food, Volume 4, Issue 10, October 2023, Pages 912-924 |
刘朝阳#;姜美彤#;袁梦婷#;王二涛;白洋;Thomas W. Crowther;周集中;马志远;张理;汪玉;丁骥贤;刘五星;孙波;沈仁芳;张佳宝;梁玉婷* |
3 |
论文 |
Single-cell exploration of active 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 across diverse soil matrices for sustainable phosphorus management |
Nature Food,Volume5, Issue8, August2024, Pages673-683 |
李弘哲;彭静静;杨凯;张怡悦;陈青林;朱永官*;崔丽* |
4 |
论文 |
Depth effects on bacterial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sses in paddy soils |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Volume165, February 2022, Article number108517 |
李委涛;Kuzyakov Y;郑玉龙;李朋发;李桂龙;刘明*;Alharbi HA;李忠佩* |
5 |
标准 |
土壤质量土壤理化分析样品的预处理 |
GB/T 42363-2023 |
陈美军;段增强;侯月丽;沈仁芳;朱永官;冯有智;刘俐;方海兰 |
4、成员贡献情况
排序 |
姓名 |
工作单位 |
主要贡献 |
1 |
沈仁芳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研究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担任执行专家组组长负责耕地领域国家农业重大专项的顶层设计与实施,并主持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近五年来在Nature Food等期刊发表SCI文章100余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1)等奖励。 |
2 |
朱永官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研究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从事土壤-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农田重金属的循环与转化等研究,近五年来在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文章300余篇,获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1)等奖励。 |
3 |
徐仁扣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在酸性土壤改良利用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研发了红壤长效抑酸技术等多项技术,参与集成创建了“抑铝降酸-增碳聚肥”“长效抑酸-稳碳增效”新模式及其在南方多地大面积推广应用,有力支撑南方红壤可持续利用。 |
4 |
吴金水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在南方作物产能提升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研发了适合南方的降酸培肥与养分增效以及精准降镉新技术,参与集成创建了“降酸减污-提质增效”新模式及在湖南等省的推广应用,有力支撑南方酸性土壤上作物产能提升。 |
5 |
王兴祥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带领团队研发了适合南方中轻度镉污染稻田的水稻降镉低成本安全利用技术,参与集成创建了分区分类的“降酸培肥减污协同增效”新模式及其在江西等省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有力支撑南方酸性土壤上产能品质提升。 |
6 |
陈卫平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带领团队开发了区域土壤重金属累积时空演变趋势与作物富集风险预测模型,并研发了基于锰/钙/镉三元交互的稻田镉污染拮抗调控技术,有力支撑南方酸性土壤上农作物的安全可持续生产。 |
7 |
朱晓芳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在酸性土壤-作物系统养分高效利用协同抗逆新机制解析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现了协同提升农作物耐酸铝、消镉毒和养分吸收能力的分子调控策略,参与集成创建新模式及其在广东等省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
8 |
李九玉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在酸性土壤改良利用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生物质炭、秸秆腐解产物和无机有机协同的抑铝控酸培肥机制,研发了以碳调氮控酸技术,参与集成创建了新模式及其在江西等省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
9 |
赵学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在酸性土壤稻田培肥增效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揭示了“耐铝植物偏好铵态氮、铝敏感植物偏好硝态氮”的作物进化规律,阐明了作物耐酸铝与养分高效的根际微生物机制。 |
10 |
刘明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在酸性土壤旱地抑铝降酸、培肥增效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研发了适合南方酸性土壤的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种养耦合周年培肥技术等多项技术,参与集成创建了新模式及其在江西等省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