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南京土壤研究所荣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01-12 分享到: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项目颁奖。由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和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省土肥站、河南农业大学、扬州市土肥站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历经多年共同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黄淮地区农田地力提升与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及其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张佳宝研究员作为获奖代表出席了国家奖励大会。同日,南京土壤所还收到了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为此专门发来的贺电。 

  跨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4省的黄淮地区,地势平坦,水热资源胜过北方,光照资源优于南方,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主产区,但却同时又分布着上亿亩的中低产田。该项科技成果以缩小中低产田与高产田差距,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全面提升黄淮平原地区粮食增产潜力为主要目标,针对该地区中低产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开展了历经十余年的系统研究,在以下多个方面取得了的重要创新成果: 

  一是最先研究了潮土质量及其演变规律,发现微碱性土壤因能中和化肥酸化,避免了长期(平衡不过量)施用化肥引起的系列土壤退化过程,修正了长期施用化肥不能持续一概而论的观点。新认知了土壤基础地力由速效性和稳定性两部分组成,速效性部分占比越高对化肥依赖越强,由此明确了培育地力的核心任务是土壤障碍因子的消减和稳定性地力部分的提升。 

  二是通过实现叠加求交划分地力评价单元和多法耦联的属性赋值的技术创新,突破了高分辨率壁垒,开发出了地块级县域耕地信息管理和地力评价系统,并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荐,在全国2000多个县推广应用,为详细划分我国耕地地力等级和弄清障碍因子分布情况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提出了土壤障碍因子分类消减法,针对旱、渍、坡等衍生性土壤障碍因子研发了现代标准化的长效控制共性技术,针对沙、粘、碱、瘠等土壤属性障碍因子研发了专性靶向技术,并在实践中分类别进行了障碍因子的定向消减。还发现通过采取调低O2分压、激发和驯化有机质积累微生物群落、减少物理干扰等措施,能够有效增进土壤有机质积累、团聚体形成、生物活性增强。同时研发了激发式秸秆还田、五季连免一季深翻、增施土壤养分活化增效剂等培育地力技术,发明了高腐解菌有机肥生产连续好氧快速发酵技术,解决了激发式秸秆还田高腐解菌有机肥源问题。 

  四是研发了与地力培育协同的水肥高效与作物高产关键技术,其中包括地块级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智能配肥机、高效能配方肥,以平衡促增效防退化;与控旱涝渍障碍协同的灌溉水输-灌-耗多级增效技术;与土壤地力特征相协同的品种适应性差异潜力挖掘技术。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促进了地力提升与水肥高效利用实现双赢。  

  五是提出了地力提升关键技术分层次集成、接力式推进、后台信息高技术支撑前台的创新思路,通过后台高新技术服务,支持田间一体化精准操作,创建了既轻简又现代化的中低产田地力-产量双跨越技术体系实现了黄淮地区农田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效。

  该项科技成果共取得48项知识产权,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21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在ESTSBB、土壤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27篇,其中SCI论文 68篇。同时还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一等奖1项。该项目形成的地力-产量双跨越综合技术已被河南省政府采用,并在全省16个粮食生产大县建立了县域推广样板,有效带动了全省的均衡增粮;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已被江苏和河南两省农业主管部门采用并全面推广;激发式秸秆还田技术还被农业部科教司推荐在黄淮海平原小麦种植区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该项科技成果在近3年来累计有效推广面积2.07亿亩,新增粮食产量60.7亿公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56.7亿。可以预见,该项技术体系对我国中低产田治理、地力提升、水肥高效利用和大面积粮食增产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佳宝研究员出席国家奖励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