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概况| 机构设置| 科研成果| 研究队伍| 研究生教育| 国际交流| 信息公开| 学术出版物| 党建与文化| 科学传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机构概况 > 院士
 
于天仁
打印 关闭

  于天仁    著名土壤化学家。1920年2月4日出生,2004年5月22日于南京逝世。山东省郓城县人。1945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学院农业化学系。长期从事水稻土和红壤的电化学研究工作,创建并发展了我国土壤电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他提出了带电荷的胶体对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都可发生影响,从而产生两种悬液效应的观点,并发现胶体对盐桥的影响距离比一般想象者长得多。阐明了水稻土的以氧化还原过程为中心的物理化学性质。应用独有的方法,区分了有机还原性物质的电化学特征;揭示了这些物质与无机氧化还原体系之间的反映规律;揭示了氧的消长平衡、铁离子和锰离子的形态及各种形态间的物理化学平衡规律。这些成果使对氧化还原条件的鉴别从定性的阶段发展到定量的阶段,并阐明了其数量因素与强度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可变电荷土壤的电化学性质。从离子活度比、动电电位、离子扩散、离子电导中的频散效应、与专性离子的竞争吸附、氢氧离子的释放及表面性质的变化等方面证明,传统上认为纯电性吸附的一些阴离子如氯离子当有可变电荷土壤相作用时可有专性吸附发生。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负吸附,这是恒电荷土壤中不可发生的。可变电荷土壤与质子之间的反应及电子之间的反应也有不同于恒电荷土壤的许多特点。这些成果丰富或修正了主要来源于对恒电荷土壤的以及的一些理论,为综合两类土壤的特点而成的较全面的土壤化学提供了重要条件。建立了土壤中的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学表现为中心的土壤电化学。根据系统的研究结果,开创性地提出了以土壤中的带电粒子(胶体电荷、离子、质子、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学表现为中心的土壤电化学研究体系,是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这样,使能够将土壤中的各种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许多物理现象深入到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这个较微观的基本现象去概括。      

  曾先后多次应邀赴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访问讲学。1989和1992年曾先后任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和美国Indlana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国际土壤学会土壤胶体表面专业委员会委员及《Biology and Fertlity of Soils》杂志编委。

  主编撰写了《土壤电化学性质及其研究法》等13部专著,其中英文专著3篇,发表中英文论文180余篇,获国家级和中科院科技成果奖10余项。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