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与文化

我所团委和研究生会组织团员青年凭吊雨花台烈士陵园

2009-04-09 分享到:
    清明时节,回顾革命历史,深切缅怀先烈,陶冶爱国情操,珍惜和平机遇,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和体现。为此,我所团委和研究生会于4月8日组织团员青年赴雨花台祭扫烈士陵园,共同悼念革命烈士。 
     在团委书记胡君利和研究生会主席涂晨的带领下,团员青年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向先烈们敬献了花圈,然后在铿锵有力的国际歌声中悼念先烈。仪式结束后,大家有幸聆听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设计者杨廷宝大师的弟子——凌健身老先生关于烈士陵园承载的革命历史与设计理念的热情解说。从象征着“死难先烈永垂不朽、革命精神日月同辉”的纪念碑到告诫着“饮水思源、警钟长鸣”的忠魂亭,从预示着革命道路“蜿蜒曲折、百折不挠”的台阶走廊到隐喻着革命志士繁衍不息的肃穆雕塑,一花一木、一石一水,无不饱含着深刻而巧妙的寓意,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有“金陵南大门”之称,因盛产五彩鹅卵石,又附会南朝梁武帝时佛教“落花如雨”故事而得名,但自古以来饱受战火摧残,花雨不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南京成为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在1927 ~ 1949共计22年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在雨花台残酷杀害了十多万名共产党员和各界爱国志士,这里的每一块山石都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鲜血,每一寸土地都埋葬着革命烈士的忠骨。新中国成立后,南京人民为了缅怀先烈,启迪后人,于1950年在这里建立了烈士陵园、纪念碑和事迹陈列馆等,使之成为人们瞻仰革命烈士的纪念地。 
     雨花台烈士陵园建在高约60米、长约1000米的山岗上,以自然山林和名胜古迹为依托,以烈士陵园为主体,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烈士群雕、碑廊、纪念桥、知名烈士墓、红领巾广场及雨花石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雨花台任家山上,由原来的安隐寺改建而成,1956年正式对外开放,1983年重建,为两层白色古典式建筑,馆名由邓小平题写。馆内收集了1000万字史料和1500件实物,陈列127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展示了辉代英、邓中夏等71位烈士的照片、遗作和辅助材料800多件。纪念馆南边的“忠魂亭”由南京30万党员捐款240万元、于1996年修建的,由东南大学齐康教授设计,“忠魂亭”三字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 
     陵园北侧建有高11.7米的花岗石陵门,隐含走“十月革命”道路之意。门内为陵园广场,广场南端矗立着一座巨型烈士就义群雕,令人肃然起敬。这座雕塑于1980年建成,由大小不等的179块花岗石雕塑而成,高10.3米,宽14.2米,厚5.5米,重达1300吨,生动地展现了党的工作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学生和报童等九位烈士英勇就义前不屈的光辉形象。他们有的昂首挺胸,有的镇定自若,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咬牙切齿,栩栩如生,神态逼异,充分表现了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雕塑后面是当年国民党杀害烈士的刑场之一,称为“北殉难处”,在中台岗的东西两侧还有“西殉难处”和“东殉难处”。 
     雨花台主峰峰顶平台上耸立的是烈士纪念碑,原碑为奠基碑,碑上刻有“死难烈士万岁”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集毛主席书迹而成。新建的纪念碑碑体上“雨花台烈士纪念碑”8个大字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碑前清水盈盈的水池叫倒影池,长72米、宽26米,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将纪念碑和纪念馆的倒影在池两端显现出来,形成独特的景致。倒影池南北两端各有一块花岗岩和大理石质地的照壁,北面的照壁上是用汉、壮、蒙、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镌刻的《国际歌》,南面是用五种文字镌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倒影池南端两侧有两座相视矗立的、高5.5米的圆雕,一位战士手握钢枪肃立,一位少女扶手胸前,他俩神情严肃,目光柔和,表达了人民群众缅怀先烈、继承遗志的主题。 
     雨花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革命精神与天地共存,革命伟绩与日月同辉。这次祭扫活动不仅弘扬了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也让大家再次意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相信每一位团员青年都不会忘记烈士们伟大的爱国奉献精神,并坚持传承这种精神,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为祖国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